刘瑜: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
今天小V同学来看望我,我们交谈了一下午,在此谢谢小V,另外,其实我的幸运数字也是7,这真是一个意外。 小V走后,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了自己的163邮箱,发现了一些朋友曾经转来却没有仔细看过的好文章,比如这篇刘瑜的旧文,文中关于孤独、寂寞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貌似是对我目前状况的一种有效的鼓励吧。 不过,想想我一老早总是挂在嘴边的那句:“到了最后,能帮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现在重新再体会这种感受,似已有千万重的不同了。 ——Pin 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 作者:刘瑜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招,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我觉得,快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实是可求而不可遇的。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强求”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一本书看了一大半的明史的书看完。 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2点,跟蚊米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一个人。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我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孤僻。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开朗活泼。有时候,我就是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