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0的博文

CNY升值 & RMB贬值的悖论

如果甲乙两人同行,甲对乙说,前面A、B两条路都可到目的地,你就走A吧,因为更近一些。乙听罢哈哈大笑,称:“你不要因为我现在体力比你好,走得也比你快就嫉妒我,我走B,我就是要走B!甲无语。 这个拙劣的寓言故事是我想出来的,甲乙分别是中美,A,B代表的是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贬值。 按照通行的汇率理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入超)时,本币就会升值。而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或者周边国家时,本币就会贬值。 这两点都是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经济学解释都是供求关系。本文试举“入超导致本币升值”一例,让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读者对目前纷纷扰扰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具备一点基础知识,也让那些视供求法则为洪水猛兽的人士明白一点,不是什么问题都能瞎说的,事情总有个道理。不论是否情愿,都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普通民众最终都会明白一些最基础的普适常识,请不要再把民众当阿斗耍弄了。 一国的货物、服务、技术的交易,在本国境内都是使用本币结算的。当货币发行量一定时(任何不想放任通胀致使民不聊生的政府都会不遗余力地严格控制广义货币发行量M2),贸易顺差(入超)时,流通的本币经过货物的出口转换成外汇,境内流通的本币量就会减少。本币的供不应求导致本币涨价——升值。 中国古谚道:“物以稀为贵”,就是最朴实的供求法则的表述。 欧美人士多承认供求法则,眼见中国外汇储备日益增多,中国海关总署每月都在公布不断增多的贸易顺差,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说,CNY(人民币的货币代码)一直受到升值的压力,尤其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该法案提议,如果人民币不大幅升值20-40%,授权美国政府对所有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反补贴税。 当然,众议院通过了,参议院还要通过相应法案。即使参众两院都通过了,还要奥巴马总统签署才会成为美国政府必须遵照执行的法律。国内不少人都盼着参院不会通过同样的法案。更有人把最后的希望押宝在奥巴马身上,指望奥巴马能够拥有像小布什总统一样的魄力,敢于对抗参众两院,拒签法案。 国内不少被称为专家学者的人士指望另辟蹊径来说明人民币不应该升值,反而应该贬值——其理由就是前述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也就是说RMB有贬值的压力。 或许这就是某些人所说的两难之一吧——CNY要升值,RMB要贬值。 纵观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只有在供不应求时才应该出现通货

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

每次浏览一些讨论外贸方面文章的评论,就会发现“贸易顺差(出超)、外汇储备”这两个概念,总是被曲解。 在正常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主要是贸易(含货物、服务、技术)、FDI(外商直接投资)、QFII/QDII(合规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国债/合规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国债,所谓合规就是要经过审批)等经营活动引发的外汇跨境流动之综合结果导致流入境内的外汇总额超出流出的外汇总额。 之所以强调“正常条件”,是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多数都是国际热钱,而非顺差所致。所有谈论顺差的人都故意忽略另一个概念——外贸坏帐!据商务部公平交易司公布的信息,从2005年以来每年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5%以上,即每年都有1000亿美元以上因为不规范的结算方式导致货物出去了而货款收不回来。 外汇储备 专指一国中央银行(中国大陆是中国人民银行、美国是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英国是英伦银行等等)用本币购入的外汇,专门用于应对国际收支失衡(入超)时的支付。 常见有人提议“藏汇于民”,即将外汇分散到商业银行、企业、民众手中;或是诸如张维迎等学者建议将巨量外汇储备分给全民。但是,外汇从央行帐户划出,概念就发生了变化,就不是储备了。 我国的财政部才是国家财富的管理者,央行是没有钱的。外汇储备的收购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打“白条”(央行票据,周小川的创造发明)从各家商业银行借支,期满还本付息;二是发行货币,实际上是透支经济发展成果,即向全体纳税人举债。外汇储备不是财富,而是地地道道的负债。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可而止。一般,只要能够支付3-6个月的进口额即可。按照中国2009年进口额10000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至多5000亿美元绰绰有余。目前中各外汇储备2.5万亿美元,实在是太多了。 巨量的外汇占款是导致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 上文 提过的国产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

人民币真的不能大幅升值吗?

图片
9月24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通过人民币汇率法案,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该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20-40%的反补贴税。 目前,中国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说法是“人民币并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基础”,因为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只有2-3%,最高也只有5%,如果人民币真的按照美国议员的要求升值20-40%,大多数企业就要关门,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工回到家乡,中国社会就会出现动乱。 上述说法的理由是: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在商品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本币升值,对外出口报价就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力下降(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一个便宜三个爱”。),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接不到订单,企业就无发生存。 真的如此吗? 降低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人民币升值20-40%,产品成本相应降低20-40%,对外报价不是也不会提高吗,不是保持原有的竞争力吗?(不做外贸的人,大多不了解国内的加工贸易对原料进口的依赖。) 中国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企(统计局的CPI都报出3.5%了,实际上还要高得多,因为统计局的数据与企业、民众的感觉总是不一样),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通胀的根本原因有二点:一是人民币价值低估,升值预期导致热钱大量涌进国内,流动性过剩抬高物价;二是国产原油与国际油价接轨,基础原料的价格上涨已发各种国产原料的成本的上涨。 我们先看一下2009年中国出口情况(录自统计局公报) 我国出口商品中55%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轻工产品进7出10,高科技产品进8出10。除去运保金,加工费往往在3-5%。 如温总理在美国演讲时举的ipod播放器例子,美国市场卖价299USD,中国只获得4USD加工费,人民币升值40%,加工费变化如果为1.6USD,仅占售价299USD的5.35‰,能够影响竞争力吗? 再考察2009年中国进口情况(录自统计局公报) 由表2可见,除了加工贸易的进口料件外,几乎多是铁矿石、煤、原油、铜等基础原料,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可以使进口成本大幅下降,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卡恩都劝说中国决策层“人民币升值可以缓解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原因所在。 国产原油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是导致国内通胀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由表2可见,2009年进口2亿吨原油,

幻境

图片
十.一假期去了一趟四姨父家,他兴冲冲将我表妹帮他扫描好的老照片放在电脑桌面上,让我帮他整理。都是些旋转,裁剪之类的简单活儿。 姨父年轻的时候是个文艺青年,武汉专用汽车厂的宣传部骨干,画得一手好水墨,还会拍照。跟很多当年的文青一样,在娶得我四姨妈之前,将海鸥牌照相机称作为老婆大人。 我先将他拍过的风景照片整理好,觉得不错,于是在豆瓣上做了个 相册 ,并用了以下这张做封面,叹道: 这张真的很梦幻! 结果,我四姨父回头一看,轻轻说了句: 反了 。 哈哈哈哈。这样才对! 虽然不够梦幻了,但是还是不失为一张好的风景照!最后介绍下,这里是我儿时所住晴川附近的莲花湖,很美吧?

为什么总是有人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

今年三月份我曾在BLOG上发过一篇《如何理解克鲁格曼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 (一) ,抱歉我总爱写系列,却少于完成。其实,《如》的草稿早已写好,但总在雕琢,因政经之间相联甚密,涉及的面又太广——谈多了枝节太多,谈少了又不够透彻,实在难办。 在那篇文章中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民币是否被严重低估?主要是通过罗列一些数据来分析的。 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比之当初有了更热烈的讨论余地,但大家在争执到底是升值还是不升值之际,还是忘记了核心的问题:到底人民币的价值有没有低估。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根据我国当下局势,预测其升跌。 为抛砖引玉,我不妨换个写法,单独就这一论题成文如下。 人民币一直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1993年底以前,中国官方汇率为5.47元/USD,少量企业自留外汇可以自由交易,汇率一度达到12.01元/USD。这种汇率双轨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禁止成员国使用的(我国于1980年4月17日恢复在该组织的代表权)。1994年1月1日中国实行汇制改革,将汇率定为8.70元/USD。 国际社会、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认为中国以邻为壑,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东南亚国家出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经济泡沫开始破灭,索罗斯之流趁机攻击,才导致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从1984年的1.46元/USD至1994年的8.70元/USD,人民币贬值幅度为499%。 Paul Samuelson 《经济学》第16版中以中国国内生国产总值(GDP)为例说明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汇率。 1994年,中国GDP为43800亿元(见国家统计局公报),按照中国官方汇率折算为5,220亿美元,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世界银行按照PPP理论汇率折算为24,720亿美元,世界排名为第四位。两者相差4.74倍。遗憾的是中国政府向来不承认购买力平价汇率理论,仅在2007年派团参加世界银行关于PPP理论汇率的研讨会。中方认为,虽然PPP理论汇率广为各国承认,但是它只能反映消费而不能反映财富。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最早见于1804年,针对方兴未艾的国际贸易,一位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

浏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