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巨额外汇储备与招商引资

作者:哭笑先生

临近年末,各地官方网站都转载一篇新华社的特稿:《破解全球化时代中国财富“疑问”——2010年中国经济热门话题探讨》(见http://www.gov.cn/jrzg/2010-12/29/content_1775304.htm)。

文中涉及十几年来的一个疑惑——中国坐拥巨额外汇储备(至2010年9月底,已达26483亿美元;到年末或超过2.7万亿美元),仍在鼓励招商引资(总额已经超过10000亿美元,今年还要引资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还向外举债5000多亿美元。

我国的外汇储备多用来购买外国有价债券,文中披露购买美国国债9000余亿美元;据传购买了5000余亿欧元资产(多在2008年末当欧元处于1.60美元高位时购入,现今欧元兑美元跌至1.30美元左右,仅此一项就赔了近万亿元人民币);此类投资回报率特低,例如美国国债的年回报率一般不超过2%。

招商引资是要付出利润代价的,一般投资项目的年回报率不会低于15%,否则就没有对外资的吸引力。

对外借债,除了国际组织或政府协议贷款利息较低或无息,一般商业贷款的利率都非常高——由于国际通行的惯例是按照借贷双方的信用级别来确定实际利率的。最近,我国的主权债务信用级别才被标普从A+级提高到AA-,前几年还处于BBB(垃圾级的最高级别)以下的BB+。远高于国内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5.81%一至三倍。

笔者经常对学生说——把你们的学费(数千元至万余元不等)借给我,我每年支付2%的利息;你们自己到外面去借20%的高利贷交学费——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接受我的建议,谁都不干赔本买卖。

中国一直在赔本赚吆喝——外汇储备用于投资低回报的外国有价证券;招商引资赔上巨额利润或是高息举债。

记得早在十几年前,高层还经常将国外留学精英请回来建言——不少精通国际金融的精英们多次提到上述疑惑。但是从未得到正面的回答。

该篇新华社特稿可能就是针对上述疑惑做出的“解疑”,而且强调:“要破解这些‘疑问’,需要避免似是而非的观点,更要避免以讹传讹”。

遗憾的是,恰恰是该篇特稿,对外汇储备是国民财富以及为什么不能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投资等问题上,采用的是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手法。

笔者不才,长年来靠教书吃饭,平日爱对学生强调“概念”、“细节”,拜读此文后,不能不再次提出疑惑——这是解惑,还是越描越黑?现提出拙见以资商榷。

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买入的外汇,用于应对国际收支逆差,以求国际收支的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靠什么购买外汇?钱呗。但是财政部是国家财富的“大管家”,央行没有经营权,是没有钱的。

央行收购外汇是哪来的钱?

发行“央行票据”——向商业银行借钱;

发行钞票——向全国纳税人借钱。

我国外汇的来源有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外合格投资者经批准投入的资金(QDII)、境外承揽工程盈余以及热钱。如果说出口贸易是通过货物流通将人民币换成外汇(在普遍倾销条件下贸易过程很难创造利润)、境外承揽工程是用劳作换取外汇可以算作财富,FDI、QDII、热钱就是外币与本币的兑换,与财富无关。

将外汇储备定义为“国民财富”是典型的以讹传讹。

用借来的钱(央行票据及发炒)购买的外汇只是负债不是财富。财富是多多益善,负债(债务)可就是越少越好了。按照国际通行的外汇储备量化指标——能够支付3—6个月进口额足矣。也就是说,当我国全年进口在1.2万亿美元以下时,外汇储备有7000亿美元就绰绰有余,现在硬是多出2万亿美元来。

央行借钱购入巨额外汇,发行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制造巨额流通——学过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银行制造货币”的道理,放大倍数为基础货币乘以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按照7元/USD估算,考虑法定准备金率为15%(近期才调整为18%),央行购入2.7万亿美元,社会上的流通货币就有125亿元之巨。

坐拥巨额外汇储备而不能用于国内投资,该篇特稿“解惑”道: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曾表示,外汇储备如果用在国内,则有“二次结汇”的风险,会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

举例来说,假如中国人民银行将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发给国内企业和民众,后者要想在国内投资和消费,必须将外汇换成人民币。这样,相当于央行“左手”将外汇发给企业和民众,“右手”又发行等值人民币,将外汇从企业和民众手中收回来。这就是所谓的“二次结汇”风险。在此过程中,国内财富并未增加,而货币发行量却增加了,因此将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二次结汇”——张斌(不知是专家还是教授)的这一说法是典型的似是而非。

特稿强调“从现实看,中国吸引外资,不仅看重资金,更看重外资可以带来国内所缺乏的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缺乏资金,招商引资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外汇泛滥成灾,完全可以用于购买外国先进的产品、技术、服务,可以用高薪聘请富有管理经验的CEO、CFO、COO等等,几十年的招商引资的缺憾恰恰是没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富士康之流的血汗工厂可算不上先进模式)。

企业购买外国先进产品、技术、服务是将外汇用于境外,哪来的“二次结汇”风险?

这两年确实有人(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张维迎先生等人)提议过将外汇储备分给国民——藏汇于民。民众手头上的外汇、企业、商业银行拥有的外汇就不是外汇储备了。

扩大进口,低价销售,抑制国内通胀,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不失为一种改善民生的举措,似乎也看不到“二次结汇”的风险。

2004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尚为6099亿美元,6年来以28%的增长率递增,高出GDP增长率2倍以上,可见外汇储备的增长并非经济增长所致,关键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涌入。现行缓慢升值的政策必将导致外汇储备的恶性增长,恶性通胀风险加大,寻找外汇出路必然,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作为诡辩的理由。

评论

浏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