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心口怎会难开
做家务的时候随意切换小宇宙的各个推荐的频道,听到舒淇接受采访,谈她的电影《女孩》。她提到有一年她骑摩托车出车祸,母亲冲进病房就劈头盖脸对她一顿臭骂,当时她的朋友都在旁边,她觉得非常没有面子,也非常痛恨母亲的做法。后来,她的朋友对她说,刚刚在病房外看到她母亲在失声痛哭。舒淇说到此处很是伤感,引得主持人哽咽,话题一度难以维系。舒淇说,那一刻她懂得了什么叫”打是亲骂是爱。”
她搞错了,说这句话的人也搞错了。
打和骂不是爱,是恐惧和内疚。
很多人在小时候受伤或者走失后时,监护人不在场,等他们赶及现场时,第一个反应往往不是关心孩子的伤势或者心理惊恐,反而是一个大嘴巴子或者像舒淇的妈妈那样破口大骂。
这种事是那样寻常,以至于年幼时初次看外国电影,看到里面的父母遇到类似状况,不打也不骂,他们紧紧拥抱着自己的孩子,嘴里说着:“亲爱的,太好了,没事了!”时,我一度非常不习惯,为什么他们的反应和我见过的大多数父母不一样,或者是,为什么这些父母不打也不骂,反倒更像是“爱”。
很多老话值得推敲,也经不起推敲。
我自己当妈后,设身处地,会发现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自己是异常紧张的,除了担心孩子出事,还有一个衍生的恐惧,那就是真的出事了,我要为此负多大的责任?随即是自责和内疚,心里满是:“要是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当危险移除,压力瞬间释放,而先前的恐惧和内疚很容易转为对孩子的怒气,孩子变成了理应负担所有责任的替罪羊,以此消解对自己的谴责。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尽管不容易,也不会那么毫无遮拦地怪罪孩子了。如果先平复自己的心情,慢慢地,同情自己的处境,确定环境安全,就可以张开双臂把孩子诚心地搂在怀里,说出关心而非诛心的话语,因为是真诚的,所以不会感到羞愧。
有首老歌叫《爱在心口难开》,那情形恐怕不是口难开,而是“我既不了解你也不知如何靠近你”。这世间也根本没有什么“内敛的爱”,那其实是“没什么爱”,也没有什么“相爱相杀”,它本质上是“相互折磨又离不开”,如果把那些随意冠以“爱”的名义而生成的金句一一拆解,会发现,它所说的其实是另一件事。
-End-
评论